姓名: | 符永道 | |
领域: | 人力资源 市场营销 企业文化 领导艺术 | |
地点: | 海南 海口 | |
签名: |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443
- 博客访问:979779
在知识经济的大潮下,全球早已驶入知识经济的快车道,与此同时,我们所处的商业环境也出现了四个特征:快、剧变、个性化、无答案性。
这同时也是知识经济企业所面临的四大挑战。企业只有转换管理方式才能适应外界的变化,否则只有死路一条!
1.快
资讯丰富、爆炸:电脑和互联网的发展,塑造了人们的新生活。知识可以瞬间即得,大英博物馆数百万卷的信息5秒钟可以发到任何一台服务器上,我们马上就可以得到这些资讯。知识的更新速度也加快了。克林顿曾经请专家作过统计,工业经济时代,300年把人类知识的总和翻了一番。在创造知识的速度上,300年等于5000年。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来,每五年知识就翻番。过去只有固定资产折旧、厂房折旧,如今知识折旧也成了人们的口头禅。
速度的年代:如果组织或个人,内部的变化速度小于外界的变化速度,那将意味着失败或灭亡。有一组统计数据:每隔10年,原来的世界500强企业便有1/3消失。因为没有学习,应变能力差。从国内情况看,企业经营环境比10年前复杂25倍,企业竞争比10年前增加33倍,企业平均寿命是10年前的20%,企业的平均利润逐年递减10%,中国第一高科技试验区中关村每年60%的企业倒闭,中国的民营企业平均寿命仅为29年,每三年,100家企业便有68家死亡。现代社会的趋势是竞争更加的激烈且没有止境与界限。
这一切都说明了中国的商业环境呈现出发展越来越迅速、变化越来越快捷、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特点。一切商业的业态模式越来越多元化且变化速度也逐步加剧!很多的企业家称之为这是一个“快鱼吃慢鱼”的时代。
2.剧变
“这是一个十倍速变化的年代,无论我们成功还是失败都将以十倍速进行。”
——安迪·格鲁夫(Intel总裁)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中国的商业业态模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媒体为例,在七八年以前,商业传播的重要途径还是以四大媒体为主:电视、广播、报纸、杂志。而今天则衍生出了网络、短信、直投、会议、免费刊物、俱乐部、会员制、体验营销、户外媒体以及遍布于写字楼、卖场、社区、巴士、的士上的电视……。这些新兴媒体的出现,一方面推动了中国商业文明的进步;另一方面也加剧了中国商业的竞争程度。八年前,在参加海外营销大师的培训时,国际营销大师谈到西方发达国家营销传播的通路有56种之多,八年之后的今天,中国虽然还不到30种,但较之以前也已经是巨变了。
在今天的商业环境中,各种各样的新产品、新事物、新观念更加的层出不穷。看一看繁华地段的商业门脸就知道剧变的程度:门脸没多长时间就换一家,除了房东没换其他几乎不超过三个月就大变样。
到广州、深圳、上海、北京的商业中心地段的写字楼、购物中心、大街上走一走看一看,更加会深刻的感受到竞争的压力、社会的剧变:即使是半夜三更街头依然人来车往,川流不息,依然有店铺在迎来送往。你所遇到的每个人都是步履匆匆,甚至一边啃着面包一边想着心事,似乎有永远干不完的工作。
一方面是国人感叹“竞争越来越激烈,生意越来越难做”;另一方面却是国外的资本、技术、新产品以更快的速度涌入中国。一方面是不少的企业家叫苦连天“利润越来越低”;另一方面不断涌现出一个又一个年轻的创业英雄如百度的李彦宏、分众传媒的江南春等,短短几年时间将自己经营的企业推上了美国纳斯达克,所创造出的财富是许多老一辈经营者几辈子也无法超越的。
竞争永远存在。同样,到任何时候,机会也永远存在。在别人感叹竞争激烈的时候,却有一批又一批的人脱颖而出,难道仅仅是因为幸运吗?
“要么选择变革,要么选择死亡”。在这样一个发展速度快、又剧变的商业环境当中,能够顺应趋势并且发挥出自己优势的企业才能够从竞争中把握住机遇,生存并发展起来。
3.个性化
生活条件的改善,使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也更加关注自身的需求。社会进步很重要的特征就是每个人愿意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并且能过上自己想过的生活(前提是符合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三赢原则)。因此,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化。这个时代也被称之为张扬个性、展现真我风采的时代。
在现代企业中的员工,从过往的唯命是从到今天的追求个性发展,个性与制度的冲突逐渐增多,领导者也在为此感到头疼,员工越来越难以管理,应该说是越来越难以用制度管理。员工不断追求个性的张扬和个人的自我价值和自我实现。
4.无答案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交流渠道的发达和传递的迅速,当今的我们可以说是生活在一个遍地的信息年代中,这也可以说是一个“无答案的管理时代”。
在企业界,那些被称为“上司”的领导者们,长期以来都是以“权威人士”自居,他们的工作内容似乎就是对部下大吼“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而作为部下,也早已经对这种唯命是从的关系习以为常。
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领导者也渐渐地感到了苦恼。若是从前,只要将自己固有的经验或练就的技术、积累的知识从记忆库中调出来讲给部下听就可以了。可是现在,这些经验一类的东西却表现得越来越不受用。
在当今这个迅猛变化的时代,人们似乎对于自己的未来或者说发展方向越来越没有明晰的把握。可是,作为领导者,还要一如既往地面对部下们的问题。而且,万一没有答复到位,就立刻会被部下们视为能力不足或者经验欠缺,从而失去原有的信任和依赖。所以说,现在的领导者也不好做啊!
那么,关于这些各种问题的答案都跑到哪里去了呢?通过什么方式或技术才能很好的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呢?
问题答案不可能凭空消失,它们只是改变了栖息的场所而已。或者说,答案只是在我们没有察觉的情况下悄悄地发生了转移。这个转移与整个工业界的变化相似,那就是“从上游转到下游”了。
我们能经常会听到“上游产业”与“下游产业”的提法,我们对这两个词并不陌生。前者应该是指那些拥有自主产品的生产加工性产业,而后者则是指那些将产品扩展到消费领域的商社或流通性产业。近年来这种提法的局限性似乎也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因为传统意义上的“上游产业”已经渐渐地丧失了其原有的地位,而“下游产业”的位置也正在悄悄地转移。 虽然上游产业与下游产业的表达方式已经落后于当今的时代,不过,为了更好地表达对于“问题的答案都跑哪里去了呢?”这个问题的理解,这里仍然选用“上游”与“下游”这个说法。
我们一般将生产者一端称为“上游”,而将消费者一端称为“下游”,这与传统的“生产至上”的经济模式有关。虽然现在的生产厂商大都在极力推崇“迎合消费者需求组织产品生产”的经营理念,可是在此之前,类似“只要有产品就能够销售出去”的生产哲学着实也畅行了很长一段时间。
在当今,这种无视消费者的生产模式早已被视为制造商的致命伤。那些凭借主观判断生产出来的产品再也不可能轻易地销售出去。现在,世界各地的制造商们都在不遗余力地开展着关于消费心理以及消费趋势的相关调查,并且在逐年加大调查的力度。一切生产加工的起点都是消费者,这样的提法一点也不为过。
从寻找问题的答案角度来说,这种变化还可以看做是此前一直掌握在制造商“上游”手中的“答案”向消费者“下游”一端的转移。实际上,这种转移已经蔓延至很多领域。例如,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关系相似,销售人员和顾客的关系也发生了同样性质的变化。“顾客至上”的销售理念已经广为我们所熟识,顾客满意等词语的出现也代表了商业界内提早实现的消费者权力的确立。
美国学者阿尔文·托夫勒出版了《权力的转移》一书,立即在全社会范围内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他指出,许多国家的许多领域内都在发生着权力的转移现象,并详细分析了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另外,他还提出一个观点,那就是“权威”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少数人掌握着其他大多数人无从了解或无法得到的信息及知识。更直观地说,也就是,在任何时代里实际上都存在着这样一种潜规则—掌握着“答案”的人同时掌控着权威,或者说掌控着某种权力。
虽然当今时代的变化速度非常快,可是这种规则仍然适用并普遍存在。只不过是在答案的居所从“上游”转移到“下游”的过程中,权力的分布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说到这里,我们有必要把“答案”的意思明确一下,这里所说的“答案”是指针对“怎样最大限度地释放某个个体或者某个组织本来就具有的潜力?”这个特定问题的答案。因此,这种答案的转移就像好的生产加工灵感总是会出现在消费者一端,好的销售经验总是来自于一线员工,而好的管理经验也总是源自于“属下员工”一样。在这种答案的所在从上游转移到下游的过程中,那些无视员工的经营方法或者无视部下的管理模式,最终只能与前面提到过的无视消费者的生产加工体制一样,沦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致命伤。同样,那种无视“属下员工”的观点和意见的领导者,将被员工所怨恨、抛弃。
在上述四个特征为表象的中国商业环境中,很多企业为了适应外界环境、求得自身的改变,纷纷提出了建立学习型企业的理念,以求能够跟得上时代的发展与变化。在农业经济时代,只要7—14岁接受教育就足以应付往后40年的工作、生活。工业经济时代,求学时间延伸为5—22岁,这样就能谋得一份不错的职业。而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必须终身学习,才能在这日新月异的社会中生存、发展、成功。
从传统社会转变为学习型社会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学习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大师彼得·圣吉说:“你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就是比你的竞争对手学得更快的能力。”你可以拒绝学习,但你的竞争对手不会。
在这样一个“快”、“剧变”、“个性化”、“无答案性”的大环境下,企业必须要做出改变。有专家称,知识经济就是“发挥人的智慧,让智慧的产生创造前所未有的价值”。全球的企业从未像今天这样异乎寻常地关注于人,人本管理的概念也被许多的企业所应用。 领导者传统的管理方式在进入知识经济之后必须要加以转变了,否则必将面临被淘汰的危险!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更强的领导,更高的效益! |
一共有 0 条评论
发表评论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总裁网的观点或立场。